陈平原相关论文
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物都无明确的人生理想,但在生活中却没有迷失方向,反而在基督教、佛教以及道教教义的影响下达成了各自人生的圆满......
依山傍海、鸟语花香的中大校园,向来令我倾心。在此生活三年有余,早已下了定论——即使单从自然环境来看,这里也应属修身求学不可多得......
拜读《读书》一九九六年九期及十二期陈星灿先生及陈平原、李零等诸位先生的文章,非常受启发,也有一些感想,我们作为最基层的考古工作......
中国有句老话: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”大意是说,时局总在变化,但历史不会停滞,世界不可能永远定于一尊。结果呢,可能旁枝逸出、可能......
陈平原去年以来,面对迅速崛起的商品经济大潮,最难适应的可能是人文学者。相对来说,自然科学家因有可能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变成专利......
文学史作为目前大学文学系的核心基础课程,其重要性毋庸置疑。如陈平原所说:“对于今日中国的大学生来说,‘文学史’既是一门必修......
上世纪九十年代,谢泳先生曾在《遥想教授当年》一文中说:“无锡国专、清华国学研究院、林(徽因)家客厅和西南联大,虽然各自独立,但......
编者按:今年高考已结束,有关语文试题尤其是作文的讨论,一如既往成为热门话题,这些热烈的讨论凸显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。现特刊发语文出......
<正> 在百年的学术史视野中看来,"中国在大学创办研究所,始于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;中国有国家级的最高科学研究机构,则始于蔡元培......
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作者:陈平原 出版社:中华书局 出版年: 2015-4 晚明文人张潮在《幽梦影》中说:“有工夫读书,谓之福。”......
热点素材 甘相伟出生在湖北广水的一个小山村,高中时期,他就有一个愿望:“就算不到北大读书,有生之年,我也要站在未名湖畔,看看大师风......
“如果过了若干年,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,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,你就必须知道,你已经堕落了。不是说书本本身特......
文学史家王瑶先生说话极具个性特色,充满幽默和机智,常出人意料,又入木三分,发人深省。著名学者钱理群是其学生,他曾将老师的日常语言特......
陈平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,注重人间情怀,学术研究的视域开阔.他徘徊在书斋生活与社会关怀之间,学术研究思维疆域随着时代、心境、趣......
蒋梦麟(1886—1964)字兆贤,号孟邻,浙江余姚人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,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、行政院秘书长,长期担任北京......
“面对死亡,父亲看得很淡然。”儿子吴嘉乐说。早在几年前,吴宏聪就要学生把自己的铭文刻在妻子的墓碑上。当时学生十分犯难,吴宏聪却......
与陈平原取得联系时,他正在国外讲学,但非常爽快地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请求。电话、邮件往来交流中,他言辞不多,却真诚、谦和......
陈平原在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中引入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,试图从叙事时间、叙事角度、叙事结构三个环节来考察西方小说对中......
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》是陈平原教授的一本著作,其在我国现在文学史和文学教育两个研究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.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》对......
论文以“中国现代小说史”这一特定书写活动作为探讨对象,采取以“个案”带“问题”的方式,通过对夏志清、陈平原、杨联芬三位学者“......
白驹过隙,岁月如梭。自1991年《学人》集刊发表一组《学术史研究笔谈》,自觉地讨论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理念,已过去将近二十年了。......
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反清排满著称于世的革命家,他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尤其显著.侯外庐先生说:“太炎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,是自......
作为以文学研究著称的陈平原先生,以其文学研究的视角来展现“史学革命”中的“文学书写”一面。经笔者阅读思考,暂将文章分解、重......
如所周知,重写文学史的事情,从海外到海内嚷嚷不是一天两天,而是很多年了。意味深长的是,加入嚷嚷队伍的人中却并未见到重写得像样......
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永远年轻且充满魅力的学科方向,它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成长,其开放性的学科姿态为学者们带来了永不枯竭的研究......
作为晚近三十年来最为活跃的学人之一,陈平原的治学思路和方法颇受学界关注。自90年代以来其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,不断调整研......
“述学文体”在陈平原的语境里主要关涉“学术表达的能力”,属修辞层面。本文借这一术语探讨文学史写作中由于作者与“拟想中的读者......
【多读“无用之书”】李浴洋:陈老师,每年的4月23日是“世界读书日”,很高兴可以就“读书”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。关于“读书”......
陈平原教授给余三定先生新著《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》所作的序言中,对余先生的“学术史眼光”颇多肯定,对他的平实低调的个人作风也......
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。陈平原步人大学教育研究领域,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。这期间作者孜孜不倦,钩稽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的历史经验,关注当......
陈平原先生的<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》(见<学术界》2000年第5期)读后浮想多多.从临床医学院来到北大中文系,尚不足一年.也许我连"人......
文化散文发端于20世纪80、90年代,最初由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尝试写作,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......
"大学有精神吗?"、"大学需要什么精神?"等命题的解读对大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陈平原教授的《大学有精神》可视为从文学角度解......
在重倡五四启蒙主义的“80年代”沉重落幕之后,陈平原先生似乎未经“调整”,便进入了属于他自己的那块学术领地,躬耕不辍,自由自适。我......
陈平原,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。现为北京大学中文承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:20世纪80年代着重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”,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......
近年来,陈平原逐步从小说史、学术史转入散文史研究,成果卓著,成就斐然,正如陈先生自言:“这些年,我在小说研究方面确实工作不力,但谈论散......
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陈平原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1 作为一门“可爱但又可疑的知识”,文学史固然是西学东渐的产物,它是在新式教......
2013年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我负责的《新京报&#183;评论周刊》上开设有专栏。前段时间,按照事先约定,专栏暂告一段落。我在给......